【本期文章导读】
佛教中有关人生及世界的看法
佛经解释人生实相 在一个寂寞的秋日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步履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人的白骨。 旅人正在疑惑之际,忽然从前方传来惊人的咆哮声,一只老虎紧逼而来。看到老虎,旅人顿时明白了白骨的原因,立刻向来时的道路拔腿逃跑从佛学的角度看人生。 但显然是迷失了方向,旅人竟跑到断崖绝壁之上,他看来是毫无办法了用佛教看人生。 幸好崖上有一棵松树,并且从树枝上垂下一条藤蔓,伸向崖底。于是,旅人便毫不犹豫,抓着藤蔓垂下去,可谓九死一生。 老虎见好不容易即将入口的食物居然逃离,懊恼万分,在崖上狂吼着。 好感谢啊!幸亏这藤蔓的庇护,终于救了宝贵的一命,旅人暂时安心了。但是,当他朝脚下一看时,不禁“啊”了一声,原来,脚下竟然是波涛汹涌、底不可测的深海!海面上怒浪澎湃,在那波浪间还有三条毒龙,它们正张开大嘴等待着他的堕落。旅人不知不觉全身战栗起来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但更恐怖的是,在赖以生存的藤蔓的根接处,出现了一白、一黑两只老鼠,它们正在交互地啃着藤蔓! 旅人拼命地摇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一点儿也没有逃开的意思用佛教看人生。 在旅人摇动藤蔓时,树枝上的蜂巢滴下蜂蜜,旅人将蜂蜜舔到嘴里:“多么令人陶醉啊!”他竟然忘记了自己正身处恐怖境地。 一、孤独的心灵 这段譬喻意味着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开示这愚痴的旅人之相,便是指我们的人生实相。 旅人:这旅人即是指我们自己。 我们从生下来时,就成为这旅人而作人生之旅了。 荒野:无尽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我们无尽寂寞的人生。 既是旅人,应知目的地。如今,我们是以何目的而出生到这人间来的呢? 如若不知,则不能不说就和这愚痴的旅人一样了。 秋天的黄昏:秋天的黄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 何故我们的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因为我们是孤独一人来世间旅行,虽说有亲属、朋友、同事,但并不能互相倾吐心中的一切,我们找不到真正彼此理解的心灵之友,即使是夫妇,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 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这心灵的孤独。难道你未曾有过孤独的感伤吗? 白骨:路边的白骨是指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所见亲属、朋友等的死亡。 我们活到现在,应该看到很多白骨,我们有何想法?有何感触?难道我们一点也没有注意到紧逼而来的“无常之虎”吗? 老虎:饥饿的老虎所譬喻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死亡。 此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因此,我们非死不可。 死,对我们来说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 现在,这无常之虎猛然向我们逼来。 但由于我们感觉它太恐怖了、太不吉利了,平时根本不想去思考这个问题。 作为旅人的我们,本能地与死亡抗争,一有病就到医院,以药物跟死亡搏斗。但是,死亡似乎是不可逾越的,我们终将败在死亡手中。 我们看到佛经里经常提到死亡的事,心里可能会感到阴森森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感佛怎么看待人生。我们平生不愿意提到死,总要去忘记或逃避,但是,死必然会到来。逃避并不能解决死的问题。 唯有正面面对死亡,并最终找到答案,才是得到绝对幸福的根本。 二、脆弱的生命 松树:崖顶的松树是指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等。 这些东西即使再多,在死亡的面前也仍是无力的。像那样有着辉煌成就的秦始皇、汉高祖,在其临终时也不免感到“啊!人生犹如梦中之梦”而寂寞地死去。 我们现在能握着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而含笑地迎接死亡吗?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濒临死亡时,一物也带不走佛教如何看待人生磨难。 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心情,我们以为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可依恃。 但即使我们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那又会怎样呢?想想便知:已过去的二十年、三十年,也不过是“啊”的一声之间便如梦幻般地消逝了佛家怎么看待人生的意义。 以后的日子同样是“啊”的一声之间便会过去的! 老鼠:交互啃食着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 白老鼠和黑老鼠在一刻不休地缩短着我们的寿命佛家怎么看待人生的意义佛教怎么看待人生意义。所谓: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无论在我们忙碌的时候,还是在我们休息的时候,时钟总在一如既往地为我们的生命进行着倒计时。 最终,藤蔓必定要被咬断,那便是“死”。 三、后生一大事 人生谁都是过客, 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 一双空手见阎罗。 作为旅人的我们,此时唯有堕入深不见底的毒龙深海。因为,在我们死后,必定有“后生一大事”。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狱”。堕入地狱,必须承受“八万劫中大苦恼”从佛学的角度看人生。这件事情便称为“后生一大事”。 一堕地狱八万劫,(劫:极久远的时间) 再得人身复几时? 毒龙:三条毒龙分别指我们心中的贪欲、瞋怒、愚痴。产生地狱之苦的是这三条毒龙。 由于贪欲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非份之财、色、名、利怀有居心的杀、盗、淫之罪佛教怎么看待人生意义。 由于瞋怒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同事、对同行,乃至对朋友、对亲人“愿他快死”的心杀之罪。 由于愚痴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自己不幸的愤懑、对他人幸福的嫉妒之罪。 不相信神佛的心是恐怖之心。 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则,是不会有丝毫差错的从佛学的角度看人生。 由自己所不断造作的罪恶所生出的地狱,最后还是由自己堕入。 教我们解决此后生大事的便是佛。 但作为旅人的我们,忘记了逼在足下的后生大事,此心完全被蜂蜜所夺。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财欲、色欲、名誉欲、食欲、睡眠欲。 一天之中,我们不断所想、不断所求的无非是为了这五欲的满足。 然而,不断地舔着蜂蜜,不知不觉地堕下去,岂不是太愚痴了吗? 我们能肯定自己不是这样的旅人吗? 释迦牟尼佛在此开示我们人生的真实之相,并且向我们说明解决之道。 来吧!莫让死看到我们的背后,从正面跟它对决! 唯有解决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绝对的幸福。
人生为自己也罢为别人也罢,每天多做些好事,,让自己和他人快乐。。。
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珍贵霞满的人身,要以感恩心对待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缘份!
佛教对生死的理解
佛教的所谓生死观也是建立在平常人的基础上的,并不是离开生死之外另外的一个什么,这个是要清楚的佛怎么看待人生。
1、佛教把这些生老病死的痛苦明白的摆在桌面上称为--苦谛,而导致苦的就是十二因缘也就是佛教说的--集谛,这样就圆满的解释了为什么生?为什么死?并且找到了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可以付诸实行的办法,佛教把这样的办法叫--道谛,由这些办法的实行达到摆脱苦的(生老病死)的状态称为--灭谛佛教对人生命运的看法。
从大乘的角度去说,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本心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不断反复的涌现出来,导致有分段生死产生,也就是说生命是一段一段的,此世结束,下一世产生,根本动力在于我见(乐爱意识觉观心,希望保持),我执(三界爱,比如粗浅的贪欲等)没有断,所以一世又一世的或者人,或者天,或者畜生等不断的往复,每个人因为上一世熏习到阿赖耶识中或者善恶的种子而受不同的境遇佛教如何看待人生哲理。
2、事相上有生生死死,然而实相上皆是从阿赖耶识中出生,阿赖耶识本身没有断常可说,因为是无为法,是无生法,是无生不灭法从佛学的角度看人生。
活在当下,积极面对生活...
3、生与死,只是一瞬间的事情,生,生是生命的开始,一切事物皆如此。死,是每一个人所必须面对的宿命,没有人是可以逃脱的。生是伟大的,美丽的,高尚的,并且是值的称赞的,尽管这世上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平之事,但生命我们彼此公平,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死,预示着一切灰飞烟灭,离开这个绚丽多彩的人间。从我们呱呱坠地,我们就开始了生活,拉开了人生的围幕,点起了人生的按钮,撑起了人生的航帆。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奋斗,人生的意义则在于积累,不要乞求太多,每天一点点就足够了。所有的失望和不满都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贪婪。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我们就会拥有整个世界。我认为,生活的艺术之一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因为生活即是矛盾:一方面它鞭策我们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迫我们在生命张结时放弃一切。睿智者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他紧握双拳;离去时,却松开了双手。”我们当然得热爱生活,生活充满了奇迹和美丽。我们常只有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含悟到这条真谛。这是我们曾经的所有都已远去,而时光是不能倒流的佛教如何看待人生磨难佛家怎么看待人生的意义。死亡是必然的,然而最重要的是面对死亡的态度,就是坦然地走向死亡,那就需要在生的时候能够知道无愧于生命,能够体会到活着就是一种美丽。如果你能时时刻刻地体会到生活的美丽,你也就能坦然地走向死亡佛教怎么看待人生意义。死是未知的事,我们又何必怕它,是的,生死由天,人们的确不知这一天何时到来,当然,也不希望它的到来佛家怎么看待人生的意义。就算它有一天突然降临,我们也无从知道了,又何必让它在有生之年来影响我们的情绪呢?死了它也不会补偿曾经带给你的忧郁,再说了,消极情绪对人的影响身体健康呢?“我们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中的也许会有大部分人在某个时候曾经思考过“生与死”的问题,我觉得要将它当成一次我们对生命的意义的叩问,是我们的精神世界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愿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个12个月的快乐,52个星期的成功,365天的幸福,8760小时的健康,分钟的平安,秒的好运,勇敢的面对人生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好了,关于佛教中有关人生及世界的看法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对大家的问题有所帮助。